博物馆照明设计对博物馆文物展示和保护起着关键作用。博物馆展品照明应根据光源特性,结合展品特点,按照特定原则与要求进行专业设计,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1、博物馆展示空间
展厅的照明特点要从照明技术和观赏者需求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当观赏者是以观赏展品为主要目的时,设计者就要运用照明,将展品的色泽以及对比度等因素尽可能理想的展现出来。当观赏者是以研究为主要目的时,就需要把展品外貌、形态、质感以及颜色等本质属性原生态的展示出来。此外,为使展品避免可见光、紫外线和湿气所带来的物理和化学损伤,还需要将展品保护等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后,求出恰当的照度值。
2、展馆的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
如同画水粉人像,对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要比单独处理某个局部效果重要得多,展示的整体效果也要比单件展品的视觉效果更为重要,更能给受众带来视觉冲击。所以在把握空间整体灯光色调,整体亮度前提下,再有计划不失美感的突出局部照明,这样的室内空间很容易产生最佳的观赏效果。
空间展示照明要达到两个平衡,一是整体照明和局部重点照明之间的平衡,二是展品同其背景在色彩和亮度方面的平衡。以古币博物馆为例,设计者运用整体色调力求表现一种神秘莫测之感,利用灯光渲染一种特殊气氛,使观赏者抱有一份想要解开迷雾,一探究竟的心情。在优先确定整体照明氛围的基础上,要兼顾重点照明。重点照明是指用来强调某种特别目标物,或是引人注意的一种具体的方向性照明,也被称作“装饰照明”,用于定向照射空间某一特殊物体或区域,以引起人们注意,如强调某些建筑要素、珠宝首饰、服装、名贵文物、精美装饰艺术品等。作为主要展出的内容,就需要设计相应的重点照明,让参观者注意到这件文物,给予更多关注。
在博物馆中,重点照明不可缺少。为了突出所要展示的物品,设计者常用光作为语言来引导参观者。古币博物馆的重点照明设计,正是将光与材质进行结合,创造一种神秘气氛,使人产生想要去欣赏和了解这些文物背后文化的渴求。
3、 展厅应具备的视觉条件
根据 1984 年北美照明工程学会对眩光的定义:在视野内由于远大于眼睛可适应的照明而引起的烦恼、不适或丧失视觉表现的感觉。眩光的光源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如太阳光、太强的灯光等属于直接眩光,如来自光滑物体表面高速公路路面或水面等的反光属于间接眩光。眩光会造成视觉疲劳,看不清楚物品,这对于博物馆展示来说是一大忌。同时参观者对于展品的形状、形式和纹理质感也需要仔细考虑,由于不同质感的物品对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率是不同的,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周全,尽量避免眩光的存在。显色性是指光源对于物体本身的颜色呈现的程度。换言之, 光源的显色性是指参照某一标准照明体而言,光源对物体颜色外貌所产生的效果。为了使人对那些被展物品原本的质感,颜色,造型等看得真实且能够产生美感,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综合考虑显色性与眩光的问题,把握好对光的运用。
针对于光源的显色性问题,设计人员应注意:
(1)应尽量选用显色性色性和光色接近日光的人工光源,同时需要保证排除人工光源所含紫外线和红外线对物体的损害,并能将物体本身的自然色彩真实的再现出来;
(2)展柜照明设计,应将展柜外能被观赏者看到的所有物体的亮度与展示对象的亮度之比不超过 3: 1。因为,观众本身面部的亮度以及柜外环境的亮度和展品亮度相似或高于展品亮度,会大大地影响视觉效果。陈列柜内背景、顶板以及柜内展品的座架等的表面反射率应限制在有利突出陈列品的程度,以减少非观赏物对视觉的干扰。柜内照明光源对人眼的亮度也应越弱越好。
(3)室内色彩应多使用淡色或无色,以避免室内物体表面相互反射,影响光线的颜色,损伤展品显色性;
(4)照明灯具的配置和遮光板的设置应避免使展柜内部光源发出的直射光进入鉴赏者视线;适当调整光源和展品的相互关系,防止光线通过展品的光泽面的正反射面投射到观众眼中,以防因此带来的展品对比减小、不能真实反映展品形象和色彩的问题。比如在古币博物馆中,设计人员将部分不十分贵重的古币上的防护玻璃去除,以避免有害眩光对观赏者视线的干扰。
港澳宝典资料大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文博领域高端展柜研发制造逾二十载。作为中国博物馆展柜行业标准制定者,我们为全球文化遗产守护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自2004年创立以来,港澳宝典资料大全秉承"匠心为骨,创新为魂"的发展理念,构建起覆盖文物展柜全生命周期的自主研发体系。通过持续突破微环境控制、文物展柜预防性保护等核心技术,我们不仅蝉联国内文博展柜市场占有率前列,更以东方智慧对话国际标准,产品远销30余国顶级文博机构,与全球顶尖品牌同台竞技,共享行业荣耀。